艾灸不是烤肉!按这4个步骤来,“灸透”穴位!

日期:2025-09-23 来源:中医教育 阅读:41

在《黄帝内经》记载中,艾灸是和针刺、砭疗、按摩导引、汤药并列的调理手段之一,然而比较尴尬的是,现在很多医院的中医科或针灸科都普遍存在“重针轻灸”或“以灸辅针”的现象。

艾灸.jpeg

究其原因,一方面艾灸的调理方式较为单一(目前普遍采用艾灸盒悬灸),不如针刺疗法多;另一方面,针刺疗法的酸、胀、麻等感觉更容易让患者直接感受到,认同这就是针感(中医谓之得气),而艾灸没有这个特点。

事实上,艾灸也是可以得气的,也是可以获得“灸感”的!



01

艾灸为什么也要追求得气


得气,也称“气至”,一般指的是针感,多用于形容针刺后产生的经气感应的现象。《灵枢·九针十二原》强调针刺一定要得气:“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针刺得气则效如桴鼓,若汤沃雪。

追求得气也就是追求疗效。古人施灸更多的是用艾炷,艾炷大小如麦粒(一个称为一壮),直接置于皮肤上烧灼。

艾灸不是烤肉!按这4个步骤来,“灸透”穴位!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提倡“随年壮”(根据患者岁数来确定艾灸壮数)。宋·窦材《扁鹊心书》动辄三百壮、五百壮。这样做虽然疗效较好,但是一方面所需时间较长,另一方面容易对皮肤造成损伤,不适合年轻爱美人士的日常保健。

dbb9d229-3776-4640-93a4-2a52b78c146f.jpg

而且目前很多人为了省力省时,往往倾向于借助艾灸盒、艾灸筒等灸器,将艾条点燃后置于灸器中,任其自燃。这种方法虽然简便,但很难真正因人施治,所以临床疗效往往不尽如人意。



02

灸感,究竟是什么感觉?


艾灸得气的感觉,就是我们说的“灸感”灸感并不仅仅是皮肤发热、潮红,而是也可以像针刺那样有“如鱼吞钩”感,同样也可存在循经感传的现象

这类灸感,不仅施灸者可以体会到,受术者同样可以体会到。类似的报道散见于坊间,但尚未有系统论述者。

古籍《备急灸法》中记载:

“灸罢二穴……其艾火即随流注先至尾闾,其热如蒸,又透两外肾,俱觉蒸热,移时复流足涌泉穴,自下而上,渐渐周遍一身。”

对于被灸者灸感是自发产生的一种热、麻、胀、酸、痛等感觉,是艾草的热力和药力双重作用的结果,它的强弱视患者身体经络的瘀堵程度、对艾灸的敏感程度以及灸疗方法而定。


艾灸

一般包括透热(热力从体表渗透胸腹腔脏器)、扩热(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循经传导),以及施灸(悬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胀、压、重、痛、麻、冷等非热感觉


《中国针灸学词典》中提到:

灸感的传感有时呈现弥散状扩散,有时呈线状传递,可扩散到整个上肢或下肢,乃至全身。

感传所到的部位可见微汗,有时可见肌肉跳动以及某些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如胃肠蠕动、鼻腔通畅等。

而从医者角度来看,灸感以“如鱼吞钩”更为多见。艾灸调理开始后,当气至时,施灸者可明显感觉到手上艾条末端如被磁铁所吸(艾条虽轻,捏在指端却重逾鸡卵)。

0f8d210e-404c-41a2-94ee-e951cb2fd8b3.jpg

一般一个穴位持续吸引的灸感可存在5~15min(应该与患者的体质有关)。此时患者的感觉是介于痛与不痛之间,部分患者有循经感传或局部有虫蚁爬行感,也有少数患者有局部胀痛感或全身出汗感。


当持续5~15min后,施术者可明显感觉到艾条末端的吸力逐渐减小,慢慢转化为排斥力,无形之中好像有一股力量在阻止艾条靠近。


03

4步操作,帮你找到灸感


施灸过程中一般可遵循寻气、得气、守气、追气4个阶段。

①寻气:取一截艾条(约3寸长),捏于指端,点燃后置于穴位上方,平心静气,凝神于指,运用回旋灸或雀啄灸的方式,逐渐探寻经气。

②得气:在施行回旋灸或雀啄灸手法时,若受术者产生感应,则施术者可感受到指端的艾条被吸附,此为气至,也就是得气。患者此时的感觉是介于痛与不痛之间,虽感灼热,但仍可忍受。

③守气得气后,一般都要守气,就是施术者在得气的位置保持住,任由艾条与穴位互相吸引,此过程一般需要5~15min,吸满则不再吸引,甚至会互相排斥。此时患者会开始感觉到疼痛。

④追气此过程不一定人人都有。有些患者在某个穴位上守气到气满时,施术者指端所持的艾条会感到有一股力将其牵引往该穴位所属经络的上端或下端循行,并在另一个部位(甚至更多穴位)上重新获得灸感,有时甚至可以循行到经络末端。

38bfb3f2-5298-4c08-81bf-32122db6f197.jpg

这4个过程中,寻气*关键,守气*重要。守气一定要守到气满为止,用通俗的讲法就是要“灸透”。《医宗金鉴》有言:“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火候不到,疗效必定会打折。


04

临证经验分享


1.受灸者的“灸感”产生快慢,和病人的体质、病程、经络通畅度有关,体质越好、病程越短、经络越通畅,“灸感”的产生越快,疗效越好。反之则说明经络阻塞,需要长时间的耐心调理来疏通经络,消除阻滞。

2.针灸效果的好坏与实施者的手法成正比,并与选穴也有莫大关系。灸感的产生需要操作者熟练的手法和稳定的心态,用以保持艾灸时均衡持续的火力,如果火力中断,已经出现的感应也会减弱、退缩、消失。操作者急躁生疏,同样会影响受灸者的心情。

3.灸法对于寒性疾病有很好的疗效,热症亦可用灸,但不宜滥用直接灸。。

4.周楣声先生将灸法感传分为三个主要反应过程,称灸感三相。分别是*相(定向传导期)、第二相(作用发挥期)、第三相(下降中止与循经再传期)。

艾灸

感传过程的第三相有以下两种差别,其一为下降中止期,当作用发挥期到达顶峰时,感应即逐渐开始下降;其二为循经再传期,当感传到达病处,第二相的作用已经完成后,若并不以此为终点,则可有以下几种表现:先后再传、往返再传、轮流再传、全身再传。


5.因艾灸有温阳之效,长时间艾灸容易耗气伤阴,所以在患者艾灸后多嘱其饮温开水一杯,并注意保暖,防止邪气所侵。同时,在饮食上也少食辛辣之物。


本文内容整理自《中国民间疗法》,2018年第2期,作者/庄长兴 高天辉;《零基础学艾灸》,作者/孟献威,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中国中医药报》文章《“灸感”为何各有所异》,作者/原飞虎;《灸绳》,作者/周楣声。转载请注明出处。

Tag:
进群学习
添加老师助力,进学习群共同进步!
推荐课程
热点文章
中医揭秘:90%家长都忽视的儿童健康问题,现在知道还不晚
说实话,当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数据时,心里真的咯噔了一下。90%的家长都在忽视孩子的健康问题?这听起来有点夸张,但仔细想想...好像真的是这样。 前几天在小区遛弯,碰到邻居李阿姨。她家孩子又感冒了,一年到头总是在咳嗽。李阿姨很无奈地说:"这孩子就是体质差,没办法。"但她不知道的是,在中医看来,这些"小毛病"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层的问题。 我们来聊聊那些被忽视的"小问题" 脾胃虚弱这件事
中医如何有效缓解季节性情感障碍(SAD)?权威解析
每年一到秋冬,朋友圈就开始流行“冬季抑郁症”自嘲。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感受?天一冷,天一黑,整个人都蔫了,提不起精神,懒得出门,甚至连吃饭都变得没滋没味。别以为只是“矫情”,其实这背后隐藏着一个医学名词——季节性情感障碍(SAD)。今天,咱们就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聊聊中医到底能不能帮你走出情绪的“冬眠”。 什么是季节性情感障碍(SAD)? SAD其实就是“冬天的抑郁症”
丧亲之痛血糖紊乱悲伤过度调理方法:马来西亚中医视角与实用指南
你是否曾在失去至亲后,发现自己的身体仿佛也陷入了混乱?有位马来西亚的陈女士,年过五旬,原本血糖控制得当,却在父亲离世后,情绪低落、夜不能寐,血糖也开始波动不定。她的故事,正是许多中老年人面对“丧亲之痛血糖紊乱悲伤过度调理方法”这一难题的缩影。 观点一:悲伤与血糖——情志与生理的双重冲击 根据中医理论,情绪与五脏六腑息息相关。悲伤,尤其是丧亲之痛,最易伤及肺气,进而影响脾胃与肾的功能。肺主气
哺乳期间头痛怎么缓解:马来西亚妈妈的中医智慧指南
作为一位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多年的医师,我经常遇到新手妈妈们咨询关于哺乳期头痛的问题。特别是在马来西亚这样的多元文化社会中,许多华裔妈妈既想遵循传统的坐月子习俗,又担心现代生活压力带来的身体不适。今天,让我们从中医角度深入探讨哺乳期间头痛的成因及其有效的缓解方法。 为什么哺乳期容易出现头痛? 从中医理论来看,产后头痛主要与气血不足、肝郁气滞密切相关。哺乳期间,母体需要大量气血来产生乳汁
严重脱发+产后抑郁一起治!情志疏导固发法,3个月重获自信
说实话,刚生完孩子那会儿,我身边好多妈妈都遇到过这样的困扰。头发一把一把地掉,心情也跟着糟糕得不行。有时候看着梳子上缠绕的头发,真的会忍不住掉眼泪。 据我了解,大概有三四成的产妇都会碰到脱发问题 ,更别说还有不少人同时被产后抑郁折磨着。这种双重打击,真的让人很绝望。不过好在,中医的情志疏导配合固发治疗 ,确实能帮到很多人。 产后抑郁脱发:恶性循环让人崩溃 现实比想象中更严峻
恭喜您预约成功

请进入【我的课程】查看预约的课程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添加二讲老师微信,获取个性化服务

添加客服微信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添加二讲老师微信,获取个性化服务